Trucks

為何人們對電動貨車抱持懷疑態度 - 以及為何這種現象再自然也不過

2025-10-09
3 分鐘可讀完的短文
电动运输

從蒸汽火車到智慧型手機,歷史上充斥著最初飽受嘲笑或質疑的突破性技術。 如今,電動貨車正面臨著類似的懷疑眼光。 然而,若我們能以歷史為鑑,那麼今天的這些疑慮,很可能只是電動貨車邁向普及化的一個必經階段。
 

早在 1937 年,蓋希文兄弟就用自己創作的音樂,嘲諷過人類面對新事物時的遲疑。 他們創作了一首輕快的情歌《他們全都在笑》(They All Laughed),串起眾多知名人物遭受嘲諷的故事,包括哥倫布主張地球是圓的、愛迪生想要記錄聲音,以及萊特兄弟想要嘗試飛行 - 當然,還有歌曲主角本人自述的那段不被看好的戀情。 但到了最後一段副歌,情勢逆轉: 夢想終於成真,而就像許多新事物問世時一樣,最後被打臉的往往是那些懷疑論者。
 

歷史上充斥著這樣的例子。 1820 年代的鐵路先驅被視為痴人說夢;英國郵政局局長嘲笑電話多此一舉 (因為「我們有一大堆送信童」);燈泡、電影和汽車也都曾被貼上「失敗品」或「奢侈品」的標籤[1]。然而,這些發明最終都徹底改變了世界。
 

到了近代,數位相機、智慧型手機甚至 GPS 技術也曾面臨同樣的質疑。 在當今的運輸產業中,電動貨車只是這段「懷疑與革新」歷史的最新篇章。

為何我們天生傾向於擔憂

 

瑞典隆德大學 (Lund University) 經濟學院行銷講師 Micco Grönholm 是一名變革與創新流程專家,他解釋道,懷疑不只是常見的反應,更是一種深植人性的本能。

「如果我們的祖先毫不猶豫地接受每一項新事物,許多人可能無法生存下來。 同樣的懷疑機制至今仍然存在 - 只是現在觸發它的,不再是森林裡不明的漿果,而是新科技。」

Micco Grönholm 進一步指出,我們可以從三種視角出發,解釋為何創新往往需要時間,才能站穩腳跟: 心理實務判斷視角。

Micco Grönholm 認為,對新技術抱持懷疑態度,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,但只要一項技術的價值能真正打動人心,這種懷疑終將不再構成阻力。  
等到早期多數群體開始駕駛電動貨車時,主流群體便會開始思考: 「或許我也該買一輛。」

1. 心理視角

從本質上來看,懷疑是人腦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。

「我們的心智設計是為了保護我們的安全。 「因此,我們通常偏愛熟悉的事物,而不是新的事物 - 即使新事物可能更好。」Micco Grönholm 如此解釋。

他強調,有三種經過證實的認知偏誤 (Cognitive Biases) 會阻礙創新:

  • 現狀偏誤 - 我們偏愛自己熟知的事物。 柴油貨車已經存在了一個世紀 - 何必做出改變?[1]
  • 負面偏誤 - 我們往往更在意風險,而非機會。 只要有一輛電動貨車發生故障,就足以掩蓋數百次成功運輸記錄。[2]
  • 確認偏誤 - 我們會主動尋找能夠證實自己既有信念的資訊。 這在網路論壇上尤其明顯:懷疑者彼此呼應,散播並強化帶有批判性的資訊。[3]

 

2. 實務視角

懷疑不僅來自心理,也往往是基於真實存在的障礙。

「一項技術若要具有吸引力,就必須能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。」 對電動貨車而言,這代表要有穩定可靠的充電基礎設施。」Micco Grönholm 說道。

基礎設施的部署正在進行中。 然而,正如他所指出,創新通常仰賴整個系統的協作,而非單一產品。 舉例來說,光纖寬頻網路只有在服務、網路與法規三者協調一致後,才能真正普及。

此外,他也強調激勵措施的重要性: 「瑞典在 1990 年代後期推動居家電腦改革,讓數百萬家庭都擁有了電腦。 在極短的時間內,瑞典成為全球電腦普及率最高的國家之一。 激勵措施能夠大幅加快採用速度。」

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電動貨車 - 補助政策、基礎設施和支援生態系統將成為關鍵因素。

 

3. 判斷視角

最後是 Micco Grönholm 所說的判斷或觀察者視角 - 亦即一項創新成功普及化背後的社會動態。

根據社會學家 Everett Rogers 提出的創新擴散 (Diffusion of Innovations) 理論,一項創新的普及化往往會遵循可預測的浪潮: 最先是創新者,接著是早期採用者,隨後是早期多數群體。 只有當早期多數群體接受某件事物時,更廣泛的市場才會跟進;接著是晚期多數群體,最後才是落後者。[4]

「等到早期多數群體開始駕駛電動貨車時,主流群體便會開始思考: 『或許我也該買一輛。』」Micco Grönholm 說道。

這個臨界點通常發生在採用率達到 15% 至 20% 左右時。 在此之前,懷疑論並不是系統中的缺陷,而是過程的一部分。 這個過程需要時間 - 而這正是人類大腦最難掌握的部分。

「正如比爾蓋茲曾經說過: 我們總是高估未來兩年將會發生的變化,卻低估未來十年將會發生的變化。」

電話、燈泡、火車、汽車和飛機: 歷史上充斥著最初飽受質疑,最終卻改變世界的開創性創新。 

對電動貨車的疑慮終將消退

正如蓋希文兄弟提醒我們的:「他們全都在笑…」。 然而,嘲笑從未阻止真正的創新向前邁進。 從火車、電話到智慧型手機和 GPS,歷史反覆訴說著相同的故事: 當心理認知、基礎設施和激勵措施全都到位時,懷疑終將煙消雲散。

對電動貨車而言,懷疑並不代表失敗,只是證明這項技術仍處於早期採用階段。 若我們能以歷史為鑑,今日的遲疑,正是明日變革的前奏。

「當然,並非所有創新都能跨過這個臨界點 - 如果它們的價值無法引起共鳴,可能就會逐漸消聲匿跡。」 但就我目前所觀察,電動貨車具備成功普及化所需的所有要素。」Micco Grönholm 說。

您是否仍對電動貨車抱持懷疑態度? 以下提供一些延伸閱讀材料,或許能幫助您放下心中的疑慮:

 

[1] James Clive-Matthews,《科技懷疑論簡史》(A brief history of tech skepticism),策略 + 商業 - PWC 出版品,2023 年 5 月 5 日,https://www.strategy-business.com/article/A-brief-history-of-tech-skepticism

[2] Dan Pilat 和 Sekoul Krastev,《我們為何傾向於維持現狀?》(Why do we tend to leave things as they are?),The Decision Lab,https://thedecisionlab.com/biases/status-quo-bias

[3] Kendra Cherry,《什麼是負面偏誤?》(What Is the Negativity Bias?),Verywell Mind,2023 年 11 月 13 日, https://www.verywellmind.com/negative-bias-4589618

[4] Bettina J. Casad 和 J.E. Luebering,《確認偏誤》,Britannica,2025 年 7 月 29 日,https://www.britannica.com/science/confirmation-bias

[5] Clay Halton,《創新擴散理論: 定義與範例》(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ory: Definition and Examples),Investopedia,2025 年 5 月 23日,https://www.investopedia.com/terms/d/diffusion-of-innovations-theory.asp